全國版) – (實施“平台構建計劃”,環大亞灣新區和仲愷 高新區“雙核驅動” 打造核心增長極 構建吸資納才“動力芯”

本月初,儲存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仲愷高新區潼湖智慧城的總體規劃也有望于明年6月完成。兩大戰略平台的全新藍圖吹響了新一輪建設的號角,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前,惠州將以創新改革的理念、敢於擔當的精神、務實求成的姿態,在實現“五位一體”協調發展、加速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劉強環大亞灣新區把握區位優勢 構建沿海產業鏈環大亞灣新區具有十分優越的區位條件,它位於香港輻射粵東地區的樞紐地帶,陸路距香港60公里,海路距香港47海里,有望成為承接香港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它向西與深圳坪山新城通過平原相連,是深圳東部戰略的最終點;向東通過廈深鐵路和沿海高速公路,是珠三角聯繫粵東的前沿地帶;向北通過京九鐵路、國道205連通粵北及內陸地區,是粵北及贛南的重要出海口。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龐大的土地儲備使得環大亞灣新區的建設備受關注,它將有利於促進深莞惠一體化發展,在珠江口東岸地區構建新的戰略平台,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也有利於拓展惠州與粵東地區的經濟聯繫,形成西融北接的區域合作格局,輻射和帶動粵東和粵北的經濟發展。而這裡恰恰又是惠州已有優秀產業資源的凝聚點。大亞灣區的石化產業、惠陽區的現代服務業、惠東縣的濱海旅遊業,環大亞灣新區內三個區縣各具優勢的產業連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產業鏈條,各有側重而又彼此互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表示,環大亞灣新區的建設將改變三者各自為政的狀況,實現“1+1+1>3”的效益。在過去的城市發展中,惠州經歷了圍繞西湖建城的臨湖階段,沿東江和西枝江打造“兩江四岸”的沿江階段,環大亞灣新區的建設,將開�海洋經濟的大門,引領惠州面朝大海迎來嶄新的發展時機。環大亞灣新區的發展將以海洋經濟為主線,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科學規劃空間布局,統籌陸域發展和海洋開發。目前惠州海洋交通運輸、臨海工業、高端濱海旅遊業和現代海洋漁業等四大海洋產業正穩步發展。惠州港目前已建成萬噸級以上各類碼頭泊位18個,2012年實現貨物吞吐量7007萬噸。臨海工業以石化產業為龍頭,主要布局在大亞灣北岸,重點發展石油化工、能源、機械、電子、汽車零配件等產業。濱海旅遊業則將成為廣東旅遊新亮點,目前惠州正在建設以巽寮國際濱海旅遊度假區為核心的環大亞灣百里濱海旅遊產業帶,打造粵港澳濱海休閒旅遊度假基地。海洋漁業也呈穩步發展態勢。目前,大亞灣石化區已落戶項目75宗,總投資額達1602.9億元,已成為惠州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和廣東省沿海石化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石化為基、多元發展、高端為本、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新路徑的進一步深化,環大亞灣新區將建設成為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廣東陸海統籌綜合發展試驗區、珠三角輻射帶動粵東粵北發展的增長極、港城融合的生態灣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仲愷高新區打造創新集群 擦亮“智造”品牌2010年,仲愷高新區�動體制機制改革,面積擴大到320平方公里,人口數量增加到50萬。自此,以建設“現代創新型、生態城市型”高新區為目標的仲愷高新區加快了轉型的步伐,改革財政體制,提高審批效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創新集群。創新離不開人才。仲愷在全市率先推出“愷旋人才計劃”,2013年投入人才專項基金2000萬元,用于重獎創新創業團隊和高層次人才。�動覆蓋歐、美、亞核心區域的引才網絡,並成立了高層次人才引進服務中心,提供落戶、子女入學、社保醫療等一站式服務。“本地註冊,異地孵化”已成為仲愷高新區招攬高端人才的利器,不僅仲愷全區實現孵化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200家;還在北京中關村和美國波士頓實現孵化面積各1迷你倉00平方米。創新離不開科研。仲愷高新區以產學研合作積極推進“國家級孵化器”、“國家衛星導航工程中心惠州分中心”、“車聯網研究中心”和“省級雲計算應用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等項目建設,與TCL、元暉光電等當地企業合作共建“智能終端與系統平台開發中心”、“光學設計中心”,與美國馬里蘭大學共建海外創新平台等公共服務平台。去年,仲愷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4.6%,居惠州市各縣區之首。今年1-8月,仲愷全區專利申請量1623件,專利授權量1717件,同比增長122%。在創新研發的驅動下,仲愷由“製造”向“智造”發展。今年6月,惠州雲計算智能終端創新型產業集群作為國家首批十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單位之一,在全國74家申報單位、41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單位中脫穎而出。在終端製造方面,仲愷高新區保持了一貫的強勢地位,僅手機一項,2012年仲愷出貨量就達2.5億台,占全世界的1/8以上,車載終端也占到了全國市場16%左右的份額。在內容服務方面,雲計算加速推廣,“教育雲”、“醫療雲”、“政務雲”和“社區服務雲”先後部署實施,區內規劃建設了占地面積3.9平方公里的慧雲生態創意產業園,將打造成為國內乃至世界領先以雲計算應用為代表的高端信息服務、內容服務專業園區。為了推動仲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新的騰飛,市政府將利用仲愷潼湖濕地大投入、高規格、高標準地規劃建設“潼湖智慧城”。此外,在原有平板顯示、移動互聯網、新能源、LED和雲計算為主導的“4+1”產業基礎上,仲愷還將智能裝備製造業作為做大做強雲計算智能終端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新增長點,打造“4+2”產業體系,加快謀劃建設數字裝備產業平台。“雙核”增長極加強集聚效應 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發達地區經驗表明,核心新區在產業、城市、創新等方面,具有集聚優勢,核心增長極不僅能夠聚合創新資源、生產要素,更好地合理配置生產要素,還能更好地吸納資本和高端人才,在經濟發展中往往起到“動力芯”的作用。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袁清山認為,仲愷高新區和環大亞灣新區暫時還不具備這種“芯”的集群,這導致在集合生產要素、資本要素、人力等方面沒有優勢。從世界範圍來看,產業集聚越明顯,增長極效應也就越明顯。惠州學院教授王興邦認為,要發揮核心增長極的擴散作用,就要增強產業集聚;要增強產業集聚,培養核心競爭力和配套產業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以汽車為例,大亞灣有比亞迪、廣汽本田等零部件生產企業,但缺乏關鍵的技術和產業集聚,目前還處於被動配套的不利位置。要突破瓶頸,在掌握核心技術,具備自主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地的大企業形成密切合作關係,進而形成全球化的配套生產。惠州學院教授劉薰詞認為,在產業鏈上還有很大的經濟總量可以挖掘。以石化產業為例,目前僅僅開發了汽油、柴油、橡膠等產品,下游還有很多精細化工產品可以開發生產。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則提出,增長極的帶動作用是一個方面,但扎實的產業基礎也很重要;發展不能只依賴單方面的拉動,基礎的做厚做實形成呼應也很重要。他將增長極比作船,產業基礎比作水,“增長極的進一步做強,是水漲船高的過程”。在惠州市委十屆四次全會上提出的“七大突破”中,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壯大“金字塔型”企業群體的期待與決心已經初步展現。電子信息產業做大做強五大產業鏈,汽車產業發展新能源驅動,石化產業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堅持“抓大不放小”,力爭到2017年全市主營業務年收入千億級企業3家、百億以上企業13家、十億以上企業100家、億元以上企業1000家……隨著產業鏈的做大做強、企業群體的蓬勃發展,兩大核心增長極有望加快集聚效應,擴散集群紅利,推動惠州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圖片說明:環大亞灣新區的發展將以海洋經濟為主線。 梁維春 攝self storage

Leave a comment